教学动态
近日,工学院与湖北锦亮模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亮模具”)针对双方合作设立的“锦亮模具订单班”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召开了一次专题研讨会。会议旨在坦诚沟通、直面问题、剖析根源、共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订单班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实效。工学院教学院长杨彦伟、产教融合科主任谢承、企业方代表及相关教师、工程师共同与会。

会议伊始,校企双方首先就订单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实际状态进行了客观阐述。双方均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以及纪律性有待加强等现象,影响了培养效果的预期达成。
针对上述现象,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剖析。校企双方共同认为,问题的产生源于多方面因素:其一,学生从校园环境过渡到企业实践岗位,可能因理想与现实工作的差异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其二,在实践初期,未能为每位学生明确配备固定的、责任到位的指导师傅,导致学生在技能学习和职业引导上缺乏持续有效的贴身指导;其三,针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不够明晰,同时对于不当行为也缺乏必要的、预先告知的约束与惩戒措施,使得管理效能未能完全发挥。
基于问题与原因分析,会议进入了积极务实的解决方案探讨阶段。产教融合科主任谢承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与改进方向。他明确指出,校企双方团队成员须立即协同行动,共同制定针对订单班学生的、清晰的阶段性考核任务与量化标准,实施分段考核机制,以科学评价学习成效。同时,进一步明确“学习无薪,生产有薪”的报酬原则,厘清学习与实践的边界。此外,为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建议将每周五下午固定为休息调整时间。
工学院教学院长杨彦伟在此基础上,对校企双方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要求。他要求企业方面需尽力克服生产任务中的实际困难,切实履行“带好徒”的责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指导。对于校方跟岗教师,则需将企业现场的具体生产任务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杨院长特别强调,必须细化学生在订单班期间的成长目标与考核标准,确保培养过程有章可循、目标明确。
企业方代表认真听取了院校方的意见与要求,并进行了积极表态。他们充分认同深化合作的重要性,表达了希望院校教师能更深入地参与到企业的具体生产与技术项目中,共同研究、探讨解决方案,实现校企知识的双向流动与互补。

会议最后,由工学院吴涛院长进行总结发言。他再次强调了订单班设立的初衷与根本目的——服务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他要求教师真正走进企业、深入一线,具备发现并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确保订单班实现“真岗位、真订单、真任务、真产品”的“四真”要求,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深度的校企产教融合。
专题研讨结束后,订单班的校方指导教师与企业方工程师随即召开了“师带徒”对接落实会议。会场气氛热烈而务实,双方根据教师与工程师的实际数量、专业特长、岗位分布及在研项目情况,为“锦亮模具订单班”的22名学生逐一匹配并确定了校内外双导师,明确了各自的指导职责,并现场安排了师徒间的初步对接。此举标志着“锦亮模具订单班”的培养模式进入了更具针对性、更加精细化的新阶段,极大地推动了产教融合从协议文本走向实质化、高效化的运行轨道。

此次系列会议的顺利召开,不仅及时解决了“锦亮模具订单班”运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更通过机制创新与责任细化,为工学院与锦亮模具的持续深入合作注入了新动能,为探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提供了有益实践。
图文:杨美萍
编审:杨彦伟
